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50节(2 / 4)

舞阳属许州,与汝州紧邻,为煤的地方离铁矿并不远,怎么这里的冶铁业会衰落?以舞阳铁矿储量之丰富,没有铁矿衰竭的可能。

想了又想,杜中宵问崔主簿道:“主簿,似河东路那里,现在多用煤来冶铁。这一带又有煤,又产铁,怎么就没了冶铁的呢?若是本地能产铁,打制铁器就容易了许多。欲利其事,先利其器,开荒种地铁器缺少可是不行。有了铁器,再有牲畜,才能事半功倍。”

崔主簿道:“这一带不闻有用煤冶铁的,现在山中偶有小作坊,也是用木炭冶铁。附近数州以前是人口稠密的地方,伐树烧炭,早早就把产铁之地的树伐光了。现在虽然山上有树,却又成了人口稀少的地方,自然也就没人冶铁了。”

杜中宵点了点头,梳理了一下这一带冶铁业的脉络。北边的山里自古产铁,而且质量精良,曾经产好刀剑。不过自两汉以后,不知道怎么回事,冶铁业慢慢衰落下去。晚唐五代战事不断,人口逃散,到现在也没有恢复过来,产业已经基本消失了。

杜中宵从京城带来的两万纤夫,安排在唐、汝、蔡三州。眼看就到春季下种的时候,现在最要紧的是安排地方,各自划分范围。后边陆陆续赶来的纤夫,再向其他州安排。

营田衙门官员不多,现在就是一个崔主簿。他是从小吏升上来的,曾经在舞阳做过县主簿,又在其他州县任过各种小官,行政经验丰富。

营田事务,仅靠这些人手是远远不够的,主要还是协调地方州县帮忙。各地做事的人,多是从州县借来,加上吏人差役。后面慢慢补充人手,衙门才能够真正独立。

纤夫有很多好处,比如吃苦耐劳,比如纪律性强,如此等等。但有一样坏处,那就是不管是他们自己,还是他们的家庭,缺少读书人,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认字。在字不识,如何做官为吏,管理地方?衙门必须从地方上招募读书识字的人做公吏,一时人手凑不齐。

杜中宵现在现临的最棘手的问题,就是人手短缺。大部分开田的村落,都是选个地方,来不及详细规划,让地方按照营田政策给粮给种,贷给农具耕牛,纤夫们自己想办法。甚至组织也是一团糟,大部分的村落就是指定一家人口多的为里正保长,各项政策基本没有执行可言。

想了又想,杜中宵对崔主簿道:“主簿,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我们诸事草创,人手不足,处处捉襟见肘。但有些事情,为了以后不得不做。你拟一个榜文,贴到附近州县去,募人到古时冶铁的地方勘查矿脉。如有能探出铁矿的,官给赏钱,功劳大的,可以给官做。”

崔主簿拱手称是,坐到一边案后拟榜文。

冶铁就有场务,有场务就有各种监当官。这种小官,杜中宵可以自己说了算,无非是让朝廷以后补个告身就是。如果冶铁产业大了,甚至可以让朝廷给空白告身,杜中宵自己填名字。

这个年代朝廷给地方官出钱做事,不可能全部现钱。一是三司没那么多钱发,二是他们库房里那么多货物,总要想方设法摊派下来。除了各种实物代钱,还有一种就是空白告身和空头度牒。空白告身可以让地方官自己封官,当然都是小官,做为酬功的手段。打仗的时候,空白最常见,前钱主帅可以依据战功大量封官。营田务一切从头开始,也可以有空白告身。至于空白度牒,就是卖钱的了。

杜中宵来的匆忙,带的三司给的钱物不多,说好了后面由京西路转运司从各州县调拨。现在地方上帮营田务不是没代价的,都折算成钱粮,收赋税的时候扣除。

管发钱的三司户部副使包拯并不好说话,一是一二是二死板得很,不肯给杜中宵多预支现钱。手里没钱,什么事情都束手束脚,让杜中宵非常头痛。在河东路的时候,不管做什么差事,杜中宵的手中从来没有缺钱过。火山军任知军的后期,那更是动辄几十万贯,哪里像现在,几千贯都是大数目。

营田务发展的关键,不是开田种地,那事情谁都会做。最关键的是要有产业支撑,从而与粮食生产形成良性循环,不然后劲不足。仅靠着朝廷拨钱,永远都不够。手中没钱,让开田的纤夫加油使劲干,哪个会听你的?发展产业就要本钱,杜中宵现在一缺时间,二缺本钱。

发财的机会

中阳山下,权二郎抱着臂膀,跟几个人懒洋洋地晒太阳。他总是喜欢挽起袖子,露出一身花绣。哪怕现在春寒料峭,也是如此,好像不知道冷似的。

两个差役从远处过来,到了路边的白壁前,贴了一张榜文处去,便就匆匆离去了。

看着役役远去,权二郎道:“让我们前来垦田,结果向这山脚下一扔,便就再也不管了。这些狗官正事不做,一天到晚,左贴一张榜文,右贴一张榜文,也不知道鬼说什么。”

旁边的人道:“二郎收声。以前在汴河拉纤的时候,没人管我们,随你说什么。现在不同了,我们一样要开田种地,有人管着,你再这样口无遮拦,早晚惹出大祸!”

权二郎不屑地撇了撇嘴:“什么大祸?嘴自长在我的脑袋上,想说什么说什么!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