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38节(2 / 5)

时修理。

不过有再多的毛病,成本再高,面对汴河这一条货运主干道,一切都不算什么。每年从江淮运到京城的漕粮,便就有六百万石。加上其他的货物,再加上民间货船,汴河每年的货运量数千万石之多。为了服务汴河上的官船,两岸拉纤的厢军,有十余万人。再加上民间的纤夫,汴河的纤夫有二三十万。

使用车船,这些人的饭碗就没有了。民间的纤夫倒也罢了,不吃这碗饭,另找别的事做,官方的厢军可不行。大宋的军队,只要参军,就吃一辈子的皇粮。到了六十岁退休,还能拿半俸,是个牢不可破的铁饭碗。厢军地位低,干的活重,有各种各样不好的地方,但不管怎样是份稳定差事。

厢军的俸禄再少,也比民间的雇工拿得多,而且钱粮到时就领。

冬天是纤夫在京城歇冬的时候,韩绛制车船的事情,不知怎么就传了开来。这些纤夫闲着无事,没少找韩绛的麻烦。不过他们找韩绛,更多像是打发无聊的时间,每次堵到了人,双方评理,并没有过激的举动。到底是有编制的厢军,没了拉纤的差事,朝廷也没有说不给饭吃。

闹了几次,韩绛也习惯了,遇上他们,并不当一回事。当然,这种麻烦能避开还是尽量避开。

听了韩绛的讲述,杜中宵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。学过的历史上,工业革命开始,印象最深的是农民砸纺织工场的机器。自己在火山军搞毛纺业,也曾经担心过这种事。不过仔细一想,毛纺业在中原是一片空白,本就不与小农的产业竞争,何来那些事情?杞人忧天而已。没想到回京城,却遇到了另一种人与机器的矛盾,出来闹事的还是有编制的军人。

仔细想想,其实这才是合理的。在中国哪怕发展起纺织业,使用蒸汽机,十之八九也不会发生砸机器的事情,因为中国与英国有完全不同的国情。英国砸机器的,是手工工人,纺织业是他们的主业,他们要靠着这个行业生存。中国的纺织业,在农村只是副业而已,是女人孩子做的事情。工业纺织冲击的,其实是朝廷税收体系,两税法中重要的一部分绢布就无从收起,整个国家经济面临重要变化。

反倒是历史上欧洲人不重要的行业,比如交通运输,在中国是个大问题。对于中国这个大国,漕运是国家命脉,便以此时来说,沿着汴河有数十万人靠拉纤为生。一旦以机器车船为拖船,这些人的生计便出现问题,朝廷必须解决。不但是拉纤厢军,还有数量更多的民间纤夫。

相对来说,宋朝解决这个问题还相对容易一些,因为主力在体制内,受朝廷掌控。像后世的明清时期,漕运被漕帮控制,漕运用蒸汽拖船,非要闹出大乱子不可。

看韩绛并不在意,杜中宵道:“子华,其实外面的纤夫说得有道理。只要汴河里用车船,这些拉纤厢军没了饭碗,朝廷总要处置。十几万人的衣食,不是小事。”

韩绛道:“这是枢密院的事情,何必替他们操心?这些不拉纤,还可以守河护堤,安排事做即可。”

杜中宵苦笑道:“十几万人,加上家人,就是十万户,数十万人,安排起来只怕不易。”

韩绛道:“为了这十几万人,朝廷每年耗费数百万贯钱粮,又如何说?如此大的本钱,枢密院若是安顿不了这些人,如何交待过去?其实不要看外面的人喊得凶,他们心里都明白,朝廷无论如何不会断了他们的衣食。现在闹一闹,不过是给枢密院的人看,早早想办法安置。”

杜中宵道:“子华说的当然有道理,这些人有的是去处。不说到边地屯垦,就是京城周围,特别京西路,也尽有闲田,可以安排他们耕种。只要下本钱,加上他们每年的俸禄,朝廷并不为难。不过十万人的事情,枢密院做起来,只怕不那么容易。”

韩绛笑道:“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,我们懂,外面的人也懂,枢密院的人当然懂。此事说容易也容易,办法人人想得出来,做起来却非能吏不可。”

召试中书

第二日早朝,宋庠把杜中宵送给自己的甲骨献给朝廷。他学识渊博,一夜时间,大致翻译了一小片甲骨上的文字,猜测极有可能是卜辞。而且以出现的年号推断,杜中宵所说相州是商朝殷都很有可能。

此事让朝中大臣极感兴趣,不少人参与议论,以致延误了正常奏事的班次。下朝之后,宰执到后殿奏事的时候,依然议论不休。史学是官员的其本素养,商朝的事情记载又不详细,人人都可以说几句。最后议定,甲骨交崇文院收藏,在现任的馆阁官员中选精于古史的,进行研读。

所谓馆阁,指的是昭文院、史馆、集贤院和秘阁,合称为三馆秘阁,总称“崇文院”。这是此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,凡所能收集到的书籍,无所不包。馆阁官员,在崇文院的职事,其实类似于图书馆管理员。在整理图书的同时,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。在此其间不参与具体政事,但对于朝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,是台谏的补充,为清要之职。

甲骨既是商朝的卜辞,便收入史馆。

出了大内,回到政事堂,几位宰执各自用茶歇息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