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68节(2 / 4)

常,饭量让杜中宵咋舌。究其原因,还是脂肪类摄入太少。吃的食物中油多了,才有资格少吃饭。

这是不同时代饮食习惯的不同,韩绛理解不了这些。在他眼里,油最重要的是用来点灯,豆油点灯效果不好,便就觉得可惜。至于食用价值,韩绛根本就没有那个概念。

看韩绛神色,杜中宵便就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。这个年代人们还没有适应油脂的好处,对于口腹之欲的认识,是味甘口滑,煮好的大块肉才是大家追求的。

一转身,见到一个伙计带着客人,正在向外面车上搬一捆一捆的腐竹,韩绛问店里主管:“那个客人怎么买这么多?这东西价钱不菲,他买了又何时才能吃完?”

主管行礼:“回官人,那是真州的客人,贩了回乡去卖的。”

“哦——“韩绛点了点头。怪不得这店建在码头边,原来是做外乡人的生意。

从豆腐店出来,韩绛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客商,感慨万分。杜中宵还真是有经济头脑,借着码头的优势建了这么多产业,怪不得他县里财政充裕。

豆腐铺子旁边是药材铺,把从毫州等地收来的北方药材,向江南批发,生意一样火爆。

感叹一番,韩绛道:“待晓,你在这里建这些铺子,让县里公吏去管,他们可是发财。“

杜中宵道:“子华想得差了,他们就拿些俸钱粮米,怎么会发财?这是公钱,不分给他们。这些铺子赚来的钱,抵的是县里的各种苛捐杂税。如折变、支移、科配,诸如此类,现在都从这里出,不再苛责百姓。我们为官,是给百姓好处,公吏差役能够养家糊口已是足够。”

韩绛连连点头,完全明白了杜中宵的意思。县里只所以收大量的科捐杂税,为了多收钱,手段无所不用其极,官员贪敛其实不是最大的原因。原因之一,便是县里的行政成本,各种开支,只能用这些手段科敛,那点分的酒税之类根本不够塞牙缝的。再一个,便是公吏很少有俸禄,又经常大量负担官员的日常开支,只好向百姓伸手。县里有这些产业,包揽了行政成本,减轻了百姓负担,相当于减税。

见旁边是烟花铺子,韩绛笑道:“永城烟花,现在周围数州都有名声。既然到了这里,临行时我也要买上一些,待到年节,家里好好热闹一番。”

制烟花的场务被州里收去了,杜中宵便建了处贩卖的铺子。这里临近码头,南来北往的客商买的极多,生意非常好。

紧靠着码头的最后一家,是杂货铺子,是永城在这一带商业的核心。韩绛一看摆在外面的货物,便就惊呆了。这里不但有苇席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,还有肥皂这种最近风靡的新生事物。最要紧的,这里都是大规模出货。很多汴河上的船,从千里之外就为了到这家店里,装上各种日用物资,贩回家乡。

上前拿着一块肥皂,韩绛感慨道:“前些日子,有人送给我几块,此物极是好用。他们都说是永城这里产的,我还一直纳闷怎么没有见到,却没想到在这里这样卖。回去时,此物要多买一些。”

杜中宵道:“不必,最近我制了一些有鲜花香味的,到时送些给子华就是。”

这一带是盐碱地,硝和碱是一直产的。杜中宵用硝制火药,又怎么会放过用碱制肥皂的机会?肥皂制起来并不复杂,无非是碱和油脂煮了混合。虽然现在永城制的肥皂非常简陋,依然大受欢,沿着汴河北到东京,南到苏州,销往各地。由于珍贵,大家都是用来洗脸。

前些日子杜中宵偶然在韩月娘那里发现瓶不知她从哪里买的花露,便制了些香皂出来,就更加珍贵了。带着香味的香皂,这可是这个年代的奢侈品了。

新式菜肴

码头这一带最好的酒楼,便是属于永城公社的“望江楼”,不只是菜色精美,门口彩楼下还有许多唱曲的女妓。确切地说,这个年代的酒楼属于娱乐场所,有些像杜中宵前世的卡拉ok。

二楼的小阁子里,杜中宵与韩绛相对而坐,看着窗外汴河上的景色。

一个打扮利索的小厮飞快地跑来,行礼道:“二位官人饮什么酒?用些什么菜?”

杜中宵道:“最好的酒来一瓶,再来几样时鲜果蔬,要用大火炒的。还有,来一盘羊肉,再蒸一尾鱼。对了,若有新鲜青菜嫩藕之类,制几个凉菜过来。”

小厮答应一声,飞快地去了。

杜中宵对韩绛道:“子华,尝一尝我们这里的风味。我们不是刚在豆腐坊里见过榨豆油么,且看看用豆油炒出来的菜,与以前有何不同。”

韩绛笑道:“我不贪口腹之欲,待晓不必在这些事情上用心思。”

杜中宵不语。这可不是口腹之欲的问题,而是一场饮食革命。这个年代,正是后来的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,其中最核心的,当然是炒菜。炒菜不只是味道上的变化,更重要的是油脂的使用,脂肪摄入大量代替主粮,让人的饭量变小。

此时北方的种植结构,依然是粟即谷子为中心,淮河以北种麦并不多。谷子自然有许多好处,比如耐储存,方便加工,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