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午饭了,蒸二米饭,炖茄子土豆。
刘家的宅子和姜棠的一样大,格局都一样,刘大嫂和公婆住两间正屋,三个孩子住厢房。
还有个小女儿,才一岁多,跟刘大嫂睡。
刘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,老大十二岁,还有三四年就要议亲了,要给儿子娶媳妇,这么大的宅子肯定不够住。
刘大嫂是个过日子的人,家里十天吃次肉,几个孩子总是馋的跟狼似的,还以为没给他们吃饭呢,但说实话,这已经比许多人家强多了。
她问婆婆是谁,刘大娘道:“隔壁刚搬过来的姑娘,送了碗馄饨。”
说完她又把孙子孙女招呼出来吃馄饨,还狐疑道:“咋一直给咱家送东西,也不知道是光咱们有的,还是几家邻居都有。”
刘大嫂正刷碗呢,她擦了擦手上的水,去屋里看了看,一碗馄饨就剩三个了。
刘大郎:“娘,还有呢!你吃!”
刘大嫂哪儿舍得,“你们吃吧,娘不爱吃这个。”
一小碗总共六个馄饨,三个孩子一人两个,全给吃了。
连着馄饨汤都喝得精光。
问好不好吃,各个眼睛亮的跟灯笼似的,“好吃死了!比街头卖的馄饨还好吃!”
刘大嫂呸了两声,“晦气,说什么死不死的。”
刘大嫂的女儿抱着她的腰,“娘,真的好吃,比过年吃的饺子还好吃呢。”
空气里只剩馄饨的香味,刘大嫂心道,这么好吃,到时候送啥回去。
肉是好东西,还贵,一斤肉十几文,总要人家的肉刘大嫂可不好意思。她婆婆直说晚上做什么送点过去,刘家最好的东西就是鸡蛋了。
家里还养了几只鸡,但是得留着过年吃,现在也舍不得杀。
只不过,几个孩子的馋瘾被这碗馄饨勾出来了,吵着闹着要吃肉。
刘大嫂没法儿,还是杀了只不怎么下蛋了的母鸡,炖了一锅,晚上给姜棠捡好鸡肉送去了一碗,“家里也没啥好东西,正赶上杀鸡,给你送点过来。”
姜棠道:“谢谢嫂子,要不进来坐会儿?”
刘大嫂一下午也没干别的事儿,一边想姜棠哪儿来的,怎么这么多钱,隔三岔五就吃肉。一边回味那天的红烧肉,觉得姜棠的手艺是真不错。
姜棠说话也不畏畏缩缩的,很是大气,像高门大院出来的人。
刘大嫂心里还有些怵,想想还是跟着姜棠进屋了。
她家就在隔壁,她怕啥。
姜棠走在前面,道:“我也正吃饭,嫂子要不跟着吃点。”
刘大嫂摆摆手,“我就不吃了……”
姜棠:“还是吃点吧,添双筷子的事,以后住在这儿少不了麻烦嫂子,隔着墙说一声就行了。”
这就是住的近的方便之处,有什么事喊一声就行了。
刘大嫂隔着院墙喊了一声,然后就看见了墙上露着尖的碎琉璃。
没站一会儿,屋里又钻出来两条小狗,汪汪直叫。
姜棠对着小狗道:“乌金点金,不是坏人。”
她给两只狗起了名字,眼睛上有金毛的叫点金,狗弟弟就叫乌金。金子值钱,寓意好,而且,两只小狗虽然小,但特别警醒,一有动静就竖起耳朵。
刘大嫂哎了一声,“你这儿挺好,养两只狗不错,还有院墙那儿,我家人多,你一个人是得注意点。”
刘大嫂和家里说了不回去吃饭,在姜棠这边吃两口,顺便说说话。
姜棠:“嗯,盛京的亲戚给我弄的,一个人是不安心。嫂子先坐,饭马上好。”
姜棠做了鱼肉馄饨,几道小咸菜。
“嫂子能吃辣吗?”
刘大嫂道:“能吃。”
姜棠给刘大嫂碗里放了一勺油辣子,“嫂子尝尝我的手艺。”
这碗比送去那碗多,一碗十只馄饨,皮薄馅儿大,都能看见里面肉的颜色。
刘大嫂只吃了一个,“妹子手艺是没得说。”
姜棠:“嫂子爱吃就成,我初来乍到,身上是有点余钱,但是光花不赚,早晚有一天坐吃山空了。我做饭还成,想过摆摊卖吃食,但我长得太容易招惹麻烦。”
刘大嫂赞同地点了点头,长成这样,又去做生意,难免被泼皮无赖缠上,“妹子是想……”
姜棠道:“我想请嫂子帮帮忙,帮着我摆摊卖吃食。方子和锅碗瓢盆都我出,当然也不会让嫂子白帮我,到时候分嫂子家里二成利润。”
见刘大嫂愣愣的,姜棠也没催的太紧,“嫂子要不带回去吃,和家里人商量商量。”
这一口一个嫂子的,刘大嫂人都迷糊了。